相比于在李自成手里的西域、以及孤悬在高原之上的乌思藏;
蒙古则是处于满清的统治之下。
是满清的小弟,和大明这边是敌对关系。
虽然不可能说每个部落都铁板一块的心向满清、仇视大明;
蒙古这么多部落,不服满清的、或者贪财好逸的也多了去了。
而且满清在陕西的接连战败;
西南又打通了榆林镇、宁夏镇,这两条陕西连接蒙古的通道;
蒙古诸多部落中,有别样心思的更是多了起来。
但就算是这样,满清现在对蒙古的统治还是实打实的。
高压之下,和西南贸易这种事情,自然是不能摆在台面上进行的。
在这种情况下;
西南的使者,自然不能大张旗鼓、亮明身份的前往蒙古洽谈贸易;
只能伪装成寻常的商队,或者是在本就寻常的商队中安插间谍,偷偷和蒙古人接洽。
不论战争怎么打,日子还是要过的。
蒙古需要汉人的食盐、酒水、药材、粮食、铁器,等等等等。
基本上所有的民生物资,都不同程度的依赖汉人。
肉食除外。
这么大的需求量,满清是肯定满足不了的。
既然自己满足不了,为了维持统治又不能不顾蒙古人的死活;
那对于蒙古人和汉人的贸易,满清自然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所以,一直都有商队来往于两地。
也就在双方大战的时候才会停歇一段时间。
待战争一停,商队就会重新上路。
只是在贸易的货物上满清做出了严格的限制。
例如战马、铁器等等战略物资自然是被禁绝的;
不时有清军骑兵来往于各处边界地区巡逻。
一旦抓到了走私战略物资的商队,都是不问青红皂白杀了了事。
这些商队,就是西南和蒙古人往来的掩护。
几个月来,已经有不少西南的探子跟着商队进入了蒙古,商谈两地贸易的事情去了。
但这事是个慢活,急不来。
而且在西南如今即将要开始的这件大事面前,也显得没有那么紧要。
忙活完盛典的事情之后不久,在西南酝酿了许久的内阁和十部,终于开始正式组建。
为了稳妥起见;
和龙文光、刘之温、邱晋等大员商议过后;
朱至澍选择将内阁的组建先延后,先把十部的架子搭起来。
待十部运转了一定的时间,各方面都稳定、积累了经验之后,再来组建内阁。
这也和西南的核心官员暂时不足有关系。
现在上内阁的话,也是空有架子,还会和十部抢人。
六月初的时候,西南独有的十部体制,随着朱至澍旨意的下发正式开始组建。
各部的尚书如下:
吏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龙文光;
户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刘之温;
礼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邱晋;
兵部尚书、正二品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王用汲;
刑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张继孟;
工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谌欢;
国家资源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高承汧;
科技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吕经纬;
税务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史今;
教育部尚书、正二品文官、升授光禄大夫岳沐辰;
俱都是在布政使、巡抚等位置上就职过的干练能臣。
想必现在升任尚书的高位了,必然能给西南带来不一样的气象。
新建的四个部门,是将相关的业务从原有的六部中拆分出来;
使得能更好的推进这些版块的工作。
同时也是变相的提高了这几个版块的重要性。
可以看出朱至澍对这几个板块的看重。
当然,这种划分法并不是朱至澍心中最终的方案。
这样的划分还是太笼统了。
有的部门职责过于庞大,根本管不过来那么多的事情;
久了必然会滋生渎职、不作为、冗官推诿等现象。
所以后续这些部门还得再拆分。
就好像后世;
政府下面在有几十个部门之余、还有几十个直属的机关呢。
这样才是正常的情况、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。
毕竟一个国家那么大,怎么可能所有事情都被几个部门就管完了,这太不合理了。
在十部体系之外,还有几个部门则是直属于王府、归朱至澍个人直接领导。
其中一个便是很早就成立了的督察院。
督察院的职责是审计地方税务开支、核定官员功绩考评、风闻奏事等等。
简单来说就是以前的御史;
只不过在原来的虚无缥缈的风闻奏事的基础上,增加了实际的工作内容。
和锦衣卫一起;
构成了朱至澍手中、监督百官的一明一暗的两把尖刀。
第二个就是督军司。
督察院审查、监督地方百官,督军司则是审查、监督军队了。
不但平时军队的招募、驻扎、训练、战备等等,督军司都有权督查;
战时的功绩,更是要经过督军司的审核才能够作数。
除了这两个之外,就是五军都督府的重建了。
国之大事、在祀与戎;
军事上的事情,自然不能够由兵部一家说了算,不然风险太大了。
所以朱至澍重建了五军都督府,并且将原本只是草创的参谋部塞进了五军都督府中。
由此,西南仿造立国初期、有了两个军事机构。
其中;
兵部负责军队的招募、训练、移驻、后勤、薪饷、抚恤、奉养等等诸多平时的事宜;
但没有单独调动、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利。
而五军都督府则负责战时具体作战计划制定、统兵作战、战功核定等战时事宜;
但平时却没有军队的掌控权,且后勤薪饷等都在兵部手中。
效仿开朝前期,将军队平时、战时两套体系分开;
避免出现军队的权势过大,以至于后期不可控的情况。
五军都督府的中军都督,朱至澍自然是给了最信任的秦翼明。
除此之外:
李定国任前军都督;
刘镇藩任左军都督;
徐墨白任右军都督;
冯天纵任后军都督。
五大都督有陆军、有海军;
充分考虑了战争实际的需求。
未来也会增加空军,只是现在还没到时机而已。
还有两个机构也是由朱至澍直属,那便是锦衣卫和龙隐卫。
这两个都是游走于暗处的机构,便没有单独设立部门;
还是和以前一样,在王府的直接指挥下办事便是。
如此一来,西南的政治体制便基本形成;
确立了十部加三个王府直管部门、两个直属机构的框架。
随着这个框架的搭建;
西南各布政使司、各官府机构将不再是一盘散沙。
而是有了一个明确的统属关系、有了一个集中磋商的机构平台。
同时很多工作的职责也划分的更加清晰;
很多具体事项,都能找到由上至下的直接负责人。
虽然这一次的官制改革只是初步的尝试;
但也必将给西南接下来的发展、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。